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搜尋結果
搜尋結果
- 我國女性原住民地方議員候選人當選因素之探討
- 林瓊珠
- 2024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從1990年代開始,陸續有許多國家採用不同配額制度,以鼓勵或達成更高比例的女性政治代表性,我國目前在地方議員選舉所採用的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即為其一。國外研究成果證實配額制度對於提升女性參政具正面效果,而國內研究針對我國女性參政的研究,也指出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對於女性參政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但既有女性參政研究中,鮮少有針對女性原住民議員參政的探討,在兼具族群和性別雙重因素的交織下,影響原住民女性選舉表現的因素,是否和漢人女性候選人相似?在選區規模小的情形下,原住民選區少有能夠適用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反而很多選區是單一選區,但是從2002年至2018年的選舉結果看來,無論是參選人或當選人,原住民女性的參選和當選情形皆呈現成長趨勢。究竟婦女保障名額制度、政治因素或是候選人背景特徵能否解釋女性原住民之參政?本文以候選人為分析單位,藉由分析2002年至2018年地方議員選舉資料,發現多數參選的女性候選人都有社團參與或政治相關歷練的經驗,國民黨籍提名或推薦、現任者身分皆有助於原住民女性候選人的當選機會和提高得票率,此與既有針對全國女性直轄市和縣市議員的研究發現相同;而婦女名額保障制度的影響則展現在促進參選動機誘因上;呼應既有族群投票取向的發現,候選人的族裔也和其當選機會或得票率有顯著關聯,阿美族、排灣族和泰雅族身分有助於候選人的選舉表現;最後,女性特質和透過問政表現打破性別刻版印象,有助於原住民女性參選人的選舉結果。
- 原住民籍立法委員的代表取向與問政行爲:1993-2008之法律提案內容分析
- 包正豪
- 2009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 影響原住民政策利益分配的因素:族群代表或選舉競爭?
- 羅清俊、陳文學
- 2009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關鍵詞
- 原住民政治版圖的持續與變遷:1992-2008立委選舉的總體資料分析
- 包正豪
- 2011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 台灣原住民立法委員代表行為之研究:2002-2012之質詢內容分析
- 包正豪
- 2013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 以電訪樣本資料庫作為解決原住民調查研究難題之可行性的再討論
- 包正豪、 周應龍
- 2014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 原住民立法委員選舉單一選區劃分可能性初探
- 官大偉、林士淵、鄭夙芬
- 2015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 政黨形象與原住民投票抉擇
- 包正豪
- 2017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目前台灣社會對於原住民選舉政治的認識與理解,非常仰賴以深度訪談、民族誌等方法,甚至偏向強調「應然面」的規範性研究。這些研究豐富了我們對於原住民選舉行為的認識,但不同訪談對象與研究個案,加上詮釋角度的差異,雖然可以從不同觀點來理解原住民選舉政治,卻難以建立通則性解釋。本文作為國內學界首篇以量化實證研究方法探討政黨形象和原住民投票抉擇之間關係的研究,有助於增進對原住民投票行為的認識,並為未來相關研究奠定理論基礎。
研究結果顯示,即便控制政黨認同,政黨形象對原住民選民投票抉擇的影響依然顯著。換言之,概念上,政黨形象與政黨認同確實有所不同,而各自對選民投票抉擇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當政黨形象評價方向和政黨認同一致時,投票抉擇趨向一致,而當選民無特定政黨偏好時,由於民進黨的正面政黨形象是「重視原住民且持續有進步,並勇於改變現狀的政黨,年輕人比較有機會」,相較於國民黨的保守封建,且正面形象又是侷限於選民對該黨過往溫和執政的肯定,民進黨較能夠抓住「求新求變的新鮮感」,而使中立選民傾向將選票投給民進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