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搜尋結果

搜尋結果

摘要

台灣在2005年第七次修憲以前,政黨名單立委(又稱「不分區立委」)的設計已存在,但選民只能針對區域立委投票。改制後,選民擁有兩張選票,可分別投給其偏好的區域立委及政黨。本文認為選制改革後的政黨有動機在政黨名單提名「優質候選人」以贏得選民支持。本文針對1992至2024年共十次立委選舉,分析選舉公報上政黨名單候選人的背景資訊,並特別聚焦在國內主要政黨的人才甄補。研究發現,整體而言選制改革後,各政黨提名更多高學歷候選人,降低現任立委的提名,增加更多元專業人士及社會團體的提名。然而,從比較「實質名單(安全名單)」與「象徵名單(不安全名單)的差異來看,無論改制前後,各政黨偏好將現任立委列入實質名單。此外,若僅檢視國內主要政黨,特別是國民黨及民進黨兩大政黨來看,選制改革後,他們不僅增加專業人士及社會團體代表的提名,各職業代表分配在實質或象徵名單之間也沒有顯著差異,這顯示主要政黨的確在改制後甄補更多元的社會代表。然而,資深立委及具地方、黨內派系背景者進入實質名單機率仍較高,這顯示政黨名單在改制後仍未完全擺脫平衡黨內政治勢力之角色。

摘要

台灣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首度採取「單一選區兩票並立制」(Mixed-member majoritarian system, MMM)。選民同時握有兩張選票,一票投給區域候選人,另一票則是投給政黨。理論上,選民對政黨票的投票抉擇,應該考量各政黨提名名單的良窳,做出最終的投票決定。只是在政黨的實際政治操作,及多數民眾並不瞭解新選制內容的情形下,民眾對主要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情形如何?能否對名單做出印象偏好?尤其對政黨票的投票抉擇是否具有影響力?本文利用「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在2008年立法委員選舉後,所進行的全國面訪計畫(TEDS2008L)進行分析。結果發現,台灣民眾對主要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程度並不高,也有近半數民眾對不分區名單不具印象偏好。但即便如此,當民眾對某政黨不分區名單的認知程度提高,或是對某政黨名單有較佳的印象時,即有顯著偏高的機率將票投給該政黨。這顯示,政黨若提高不分區名單的素質並加強宣傳,將有助爭取民眾的選票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