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
首頁
navigate_next
搜尋結果
搜尋結果
- Electoral Competition, Incumbency, News Coverage, and Prediction Market Price: A Preliminary Study of Campaign Contribut
- Chia-hung Tsai
- 2018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In a political campaign, candidates attempt to mobilize voters by using contributions from individuals, corporations, and political parties. It is an accepted fact of democracy that campaigns should attempt to outdo one another in both the amount they collect in contributions and what they spend on campaigns. Previous research has explored the incumbent advantage in campaign finance, but many interesting factors remain. For instance, is fund-raising aided by factors such as the closeness of an election or a candidate’s tenure in the Legislative Yuan? In this study, we explain campaign contributions using data from prediction markets and television news reports to account for variations in campaign spending.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incumbent advantage does indeed affect contributions and that DPP candidates outperformed other candidates in campaign finance. We also find that previous electoral margins and television news coverage contribute significantly to campaign donations, and that election betting has an impact on spending.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a political party’s general campaign can influence the election race of an individual candidate, and that contributors tend to bet on likely winners, deepening the influence of the electoral system on competing political parties.
- 民粹主義與2020高雄市長罷免及補選
- 廖崇翰
- 2022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本文以兩筆資料進行罷免與補選的投票分析,一是蔡佳泓主持,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的「高雄市第3屆市長罷免案投票研究」,另一份是陳陸輝主持的「台灣選舉民主化調查」,由政治大學選舉研究中心執行的「高雄市長補選案電訪」。研究發現,在罷免時期,民粹主義會受到選民的年齡與學歷的影響;在補選時期,民粹主義傾向會受到選民的政黨認同、台灣人/中國人認同、學歷及職業的影響。另外,高雄市民的民粹主義傾向不會影響他們的罷免投票抉擇,韓國瑜的施政滿意度是選民投下罷免票的主要原因;在補選時,民粹主義傾向愈低的選民會投給陳其邁,但民粹主義不會影響選民投票給李眉蓁。韓國瑜雖然在補選時有幫忙李眉蓁造勢,但並不會影響選民的投票抉擇。
- 台灣民眾的制衡觀與分裂投票:GSEM 方法之應用
- 林啟耀
- 2018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制衡觀之所以重要,不僅因為制衡觀是民主社會的重要價值,也是解釋分裂投票的重要因素。2016年總統與立委選舉合併進行,隨著小黨林立、候選人參選爆炸,媒體認為這次是中央層級選舉分裂投票最激烈的一次。在討論制衡觀與分裂投票的關係時,不能忽略政黨偏好同時 影響這兩個變數所帶來的內生性問題。因此,本研究藉由TEDS2016的定群追蹤資料,重新分類民眾的制衡觀,並應用推廣之結構方程式模型(GSEM)方法應對內生性問題,驗證制衡觀與分裂投票的關係。
分析結果顯示,民眾的制衡觀的確顯著受到本身政黨偏好所影響,民進黨偏好者在過去比較支持制衡,但隨著民進黨執政,他們轉而不支持制衡;國民黨偏好者則剛好相反,在過去不支持制衡,但是隨國民黨敗選,他們轉而支持制衡。在投票決定方面,制衡觀雖然顯著影響民眾採一致投票或分裂投票,但是有較高機率採取民進黨一致投票的卻是轉向不支持制衡觀與穩定支持制衡觀的民眾,而這兩群民眾都是民進黨偏好者為主的族群。這意味著民眾制衡觀對投票行為的影響,反映出來的仍是他們本身的政黨偏好。上述結果顯示以制衡觀解釋分裂投票行為的確存在內生性問題,凸顯GSEM方法的必要性。本研究認為未來研究 在驗證制衡觀與分裂投票之間的關係時,仍需注意政黨偏好所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
- 雙底冊電話調查的估計成效評估: 以選前調查為例
- 洪永泰
- 2021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資料分析首先提出雙底冊電話調查各種資料併檔方案的選擇,包括(一)住宅電話為主、手機為輔,(二)手機為主、住宅電話為輔,以及(三)兩個資料檔依據唯住宅電話、兩者都用、唯手機三個電話使用族群結構比例的估計併檔等。結果顯示,住宅電話和手機調查的樣本結構在基本人口特徵方面各有其系統性的偏差現象。在比對2016總統選舉、2018同婚公投、2020總統選舉等母體參數之後,本研究發現(一)住宅電話的原始資料估計成效最好。(二)依照戶籍資料加權之後,住宅電話資料反而惡化估計偏差,但是手機調查則估計成效略有改善。(三)手機調查受到「選樣偏誤」的影響,不但本身造成過度偏離母體參數的估計,還拖累和住宅電話併檔後的估計成效,使得雙底冊調查彌補涵蓋率缺失的善意功能得到「得不償失」的後果。
本文也期望後續研究可以往(一)住宅電話和手機調查中「兩者都用族群」的異同,(二)住宅電話和手機調查的模式效應,及(三)雙底冊電話調查在選舉研究之外其他領域的應用成效等方向發展。
- 不同抽樣底冊之選民母體與投票母體的輪廓分析:以2016年總統選舉民調為例
- 莊文忠、林美榕、洪永泰
- 2022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本研究的分析結果發現2016年總統選舉的選民母體與投票母體的差異不大。不過,利用不同抽樣底冊進行民意調查的樣本結構與這兩種母體並不完全一致,且無論是利用何種母體結構進行事後加權調整,對投票率、得票率和催票率的修正效果有限。因此,要解決民調結果與投票結果之間的落差,有關母體的定義或許並非關鍵,對抽樣底冊選擇、問卷題目設計、調查技術精進、訪問失敗減少等環節的檢討,可能才是治本之道。
- 解析台灣人/中國人認同:2000-2021年
- 鄭夙芬
- 2022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 1970年代國民黨派系替代政策重探:兼論1977年黨外崛起的因素
- 陳佳德
- 2023年05/01月29卷 2期
摘要
- 非與選舉同時的公投參與: 比較台灣2018年與2021年兩次公投
- 吳柏均、徐永明
- 2023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 問卷調查題型設計的效應檢證:以「政治知識」測量的隨機實驗為例
- 林美榕、莊文忠
- 2018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問卷調查係為了探詢受訪者對特定議題之意見、態度或行為,不但受訪者本身所擁有的相關訊息多寡可能影響其回答意願,題目與選項的設計型態也會左右受訪者的回答模式。有鑑於實務上大多數的問卷調查常囿於調查成本與問卷長度的考量,無法針對同一概念採取多元的題型設計,以確認受訪者在不同題型設計下的回答模式。因此,本研究乃採取實驗設計方式,以台灣選舉與民主化調查(TEDS) 的政治知識測量題組為例,依據:(1)「開放VS.封閉」的題型設計,(2) 是否提供「無反應」選項,設計成四種不同版本的問卷題目。以大學生為施測對象,採取「後測控制組設計」(posttest-only control-group design),將不同問卷版本依實驗設計原理,隨機發放給學生填答,共計回收1,110 份有效問卷。
本研究結果有幾個發現:(1) 題型和無反應選項的設計的確會影響到受訪者的回答模式,封閉型的題目設計有助於增加受訪者的答對比例,同樣也會產生高於開放型題目的答錯率;(2) 開放型的題目設計,因無選項可供參考,也會降低受訪者的回答意願,因而有較高的無反應比例;(3)藉由題型和無反應選項的組合設計,可以較為精確地估計 Mondak(1999) 所建構之受訪者類型,但各類型的比例組合會因政治知識測量題目的難易而產生較大的變動。
- The Impact of Han Kuo-yu's Populist Rhetoric in the 2018 Kaohsiung Mayoral Election
- Nathan F. Batto
- 2021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 固樁或擴張?市議員地方建設建議事項的運用策略
- 李思婷
- 2022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 負面黨性與投票抉擇: 2004-2020年臺灣總統選舉的分析
- 李弘繹、張佑宗
- 2022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關鍵詞
- 雙底冊電話調查合併組合 加權處理之比較分析
- 侯佩君
- 2023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本文分析結果顯示:1.在雙底冊各自具有完整代表性且樣本數近乎等比例的條件下,採用一般的母體人口特徵變項來校正加權,不論是使用重疊設計或篩選設計來合併,因加權而增加的變異並不大,且僅事後分層組合估計的樣本估計值與其他合併組合有所差距。2.若雙底冊的樣本採用不等比例配置,以一個完整代表性底冊搭配另一個僅具有1/3或1/2樣本數的底冊,利用篩選設計、重疊設計的直接合併及有效樣本數合併等三種方式進行比較後發現,因應加權所衍生的加權耗損不大,而彼此之間在樣本估計值上的差異也很小。
- 影響臺灣民眾新聞迴避的原因以及其對個人民主態度的影響
- 王靖興
- 2023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關鍵詞
- 臺灣民眾威權懷舊的再檢視
- 李昱孝、吳重禮
- 2025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邇來,隨著「民主倒退」(Democracy backsliding)受到學界關注,在民主化研究的領域中,「威權懷舊」(Authoritarian nostalgia)儼然成為一項聚焦於第三波民主化國家發展的新興研究議題。由於「懷舊」屬於民眾的情緒因素,本文有別於以往將威權懷舊視為政治態度之研究,重新梳理心理學上懷舊的相關研究,將其與既有威權懷舊概念結合,初步提出威權懷舊三項重要特質,分別是「理想化」(idealized)、「不受時間限制性」(time-unrestrictive),以及「可建構性」(constructive)。在實證研究方面,本文擇取中央研究院政治學研究所在2015年與2023年執行的兩波全國民意電話調查,觀察馬英九與蔡英文兩任政府期間,比較民眾威權懷舊的差異及其影響因素。研究結果顯示,臺灣民眾在經濟社會方面的威權懷舊情結較政治人權方面明顯。其次,數據證實,民眾的年齡、政黨認同,以及政治功效意識是影響其威權懷舊態度的關鍵:年齡較長或政治功效意識較低者,傾向抱持懷舊心態;在政黨認同方面,泛藍支持者在民進黨執政時明顯具有懷舊傾向,而泛綠認同者則認為當前政府施政表現較威權政府更佳,顯示臺灣政黨政治在威權懷舊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再者,作者基於前述概念,提出新的測量指標,期許在概念和實證發現能為威權懷舊開拓更為寬廣的學術領域。
- 選民對於國會議員堅守立場與轉變立場的評估:調查實驗的證據
- 黃秀端、陳宥辰
- 2025年05月29卷 2期
摘要
對於民選代表應該代表什麼,每個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些人認為國會議員應該履行自己在競選期間的承諾,也有些人認為他們應該跟隨民意動態調整自己的看法。本文從選民的角度來評估對國會議員是堅守承諾還是轉變立場的看法。為回答此問題,本文採取網路實驗設計的方式,分為六組實驗組,其中三組探討當國會議員堅持立場時選民的評價;另外三組探討當國會議員改變其立場時選民的評價。接著,本文更進一步分析,選民對於國會議員因不同的壓力而繼續堅持立場或轉變立場時,是否會有不同的看法?不同的壓力包括:來自政黨、全國民意或選區選民的壓力。
實驗的結果呈現選民對於堅守承諾的國會議員評價高於改變立場者。而對於堅守承諾者,又因國會議員為堅守立場而與不同的壓力產生衝突時,受試者對其評價而有所不同。選民對於國會議員因為與政黨衝突而堅守立場者的評價最高,其次為全國民意、最後為選區民意。
- Assessing Public Safety and Trust in the Taiwanese Military: An Analysis of Post-2022 China Drills
- Tse-hsin Chen
- 2025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Public safety depends on a strong rule of law, efficient governance, and a capable military. Without these elements, trust erodes, and economic growth suffers. Despite its critical role in national security, research on political trust in the military, especially in democracies like Taiwan, is limited. Taiwan faces a unique security challenge from China, making trust in its military indispensable for deterrence and domestic stability. The 2022 Chinese military drills intensified tensions, underscoring the need for robust public trust to support defense policies and maintain civilian control over the military. This study explores the factors influencing public trust in the Taiwanese military in light of these recent developments. Statistical evidence suggests that four key factors play a role: public safety, the China threat, government trust, and democratic governance. Understanding these dynamics is crucial for formulating policies that bolster national security and public confidence in the military.
- 我國女性原住民地方議員候選人當選因素之探討
- 林瓊珠
- 2024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從1990年代開始,陸續有許多國家採用不同配額制度,以鼓勵或達成更高比例的女性政治代表性,我國目前在地方議員選舉所採用的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即為其一。國外研究成果證實配額制度對於提升女性參政具正面效果,而國內研究針對我國女性參政的研究,也指出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對於女性參政具有顯著的正面影響。但既有女性參政研究中,鮮少有針對女性原住民議員參政的探討,在兼具族群和性別雙重因素的交織下,影響原住民女性選舉表現的因素,是否和漢人女性候選人相似?在選區規模小的情形下,原住民選區少有能夠適用婦女保障名額制度,反而很多選區是單一選區,但是從2002年至2018年的選舉結果看來,無論是參選人或當選人,原住民女性的參選和當選情形皆呈現成長趨勢。究竟婦女保障名額制度、政治因素或是候選人背景特徵能否解釋女性原住民之參政?本文以候選人為分析單位,藉由分析2002年至2018年地方議員選舉資料,發現多數參選的女性候選人都有社團參與或政治相關歷練的經驗,國民黨籍提名或推薦、現任者身分皆有助於原住民女性候選人的當選機會和提高得票率,此與既有針對全國女性直轄市和縣市議員的研究發現相同;而婦女名額保障制度的影響則展現在促進參選動機誘因上;呼應既有族群投票取向的發現,候選人的族裔也和其當選機會或得票率有顯著關聯,阿美族、排灣族和泰雅族身分有助於候選人的選舉表現;最後,女性特質和透過問政表現打破性別刻版印象,有助於原住民女性參選人的選舉結果。
- 小黨競選廣告中離散情緒訴求之效果: 以時代力量為例
- 周軒逸、蘇柏銓、林駿棋
- 2024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近年政治學者嘗試從競選策略解釋小黨的崛起,然而既有研究卻鮮少從競選廣告的角度解釋小黨如何爭取選民支持,且忽略以相同政治光譜的大小黨來檢視政黨偏好有別的選民,看待小黨廣告的差異反應。本研究以小黨競選廣告為主題,藉由情緒智能理論並輔以情緒維度論中的情緒效價(正面 vs. 負面),測試競選廣告中常見的情緒訴求(熱情 vs. 自豪 vs. 憤怒 vs. 希望 vs. 焦慮 vs. 恐懼)面對政黨偏好不同的選民時,對其政黨態度以及投票意願的影響。本文採用一因子組間實驗設計,透過操弄時代力量競選廣告,檢驗小黨情緒訴求之效果。實驗結果發現,當選民政黨偏好與廣告政黨一致時(即時代力量支持者看到時代力量廣告),性格系統下的熱情與自豪訴求使選民產生較佳的政黨態度與投票意願。當選民政黨偏好與廣告政黨不一致時(即民進黨支持者看到時代力量廣告),監控系統下的情緒希望與焦慮訴求會產生較佳效果。當選民無特定政黨偏好時,監控系統下的希望與恐懼訴求能產生較佳效果。本文除了補足情緒智能理論的研究缺口、拓展小黨政治行銷和情緒訴求研究,也提供競選實務上小黨如何設計競選廣告的相關建議。
- Unravelling Mnemonic Manipulations in Electioneering: Investigating Mind Engineering in the Han Camp during the 2018 Election
- Hsin-yi Yeh
- 2024年11月29卷 2期
摘要
This study attempts to unravel mnemonic manipulation in electioneering. The results of the 2018 nine-in-one election in Taiwan can be explained by the “Han tide” and its spillover effects, and so this study aims to decipher the emergence of the Han tide using a memory-studies approach. While admitting that other social factors played a role in the formation of the Han tide, this study suggests that four elements were found in Han’s electioneering: (re)defining the present as negative and (re)directing attention to the future, switching the commemorative focus from politics to economics, encouraging people to forget the political past and embrace the economic future, and employing an awakening narrative to evoke change. Moreover, four additional aspects were observed in the Han tide: canceling the challenges of counter-narratives by redirecting people’s attention, solving the issue of lacking a shared past with Kaohsiung City, downplaying and/or editing “out” the negative aspects of “our side,” and degrading the mnemonic framing and nostalgic capital of the Democratic Progressive Party. Although scholars of memory studies have shed light on politics in memory, this study argues that memory in politics should also be emphasized by investigating more empirical cases.